首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举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4-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发言专家合影

    2017年4月14日-15日,首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启动仪式在北京西苑饭店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以“回归教育本质——连接测评与教学”为主题,围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建设与应用、诊断测评的研究与实践、课堂评价与教师评价素养以及高中英语教学改革与评价等议题展开。会议包括主旨发言、专题发言、专题研讨、专题工作坊以及大会研讨与互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发中心总监宋微微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芳书记、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尊民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顾永琦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余国兴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朱晓燕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亓鲁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罗少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林敦来副教授、浙江省教育部门教研室葛炳芳老师、北京教科院陈新忠老师、河北省石家庄市教科所周红老师、“基于诊断测评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和英语教育从业者等400余人出席了会议。

    苗兴伟院长在致辞中表示,“首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和“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项目的启动是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英语教育测评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期待在北师大和外研社双方优势资源的共同支持下,“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能够进一步推进教学与测评的研究与实践,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有力的支持,在基础外语教育与测评方面发挥领航作用。

    王芳书记在致辞中表示测试评价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资源贯通起来的纽带。希望把测试评价服务充分融入我们的教学服务和教师服务,以测试评价为牵引,推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术发展。期待通过大会的召开和基金项目的发布,可以汇聚教学与测评各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搭建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化研究发展平台,促进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推动和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探索数字时代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有力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武尊民教授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议程和意义,会议旨在传递教学与测评理念,促进语言测评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结合,让测评真正服务于教学。她鼓励有志于基础阶段外语测评研究和实践的教研员、老师和大学教师积极申请“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开幕式后,苗兴伟院长、王芳书记、武尊民教授共同启动了“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鼓励和支持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评估、课堂评价、诊断测评等方向的教学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基金首批课题为期两年,聚焦诊断测评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关注教师的测评素养和职业发展。

    会议正式开始后,刘建达教授介绍了将于2017年年底正式颁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过程,包括理论框架、建设情况、应用价值及其将对我国英语学习、教学、评测产生的影响。他认为量表的建立不仅可为我国的英语课程大纲、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标准,还可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考试质量标准,规范各种英语考试,尤其是大规模英语考试。他提出建立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测评体系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样化评价,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帮助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研究者+合作者+评价者。

    武尊民教授梳理了诊断性语言测评的概念、目的、途径和重要意义,解读了将诊断性语言测评带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诊断性语言测评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关注点,以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为依据,甄别学生在学习过中的顽固性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诊断性测评旨在观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紧密相连,涉及多种途径,包括考试、课堂观察、学习策略调查、学生情感态度调查等。测评的多样化数据是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如重新讲解或带领学生做巩固练习。最后,武教授介绍了北师大测评所和外研社研发的“优诊学”系统和与之相关的“基于诊断测评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是将诊断性语言测评带入课堂的有益实践。

    余国兴教授介绍了在高利害英语语言考试中使用概要写作的前提、前景和问题,以及为了达到测试目的需要做的相应调整。基于IFOE框架,探讨了概要写作的复杂性,讨论了现有学术研究对概要写作的任务设计和效度验证的启示,以及教师如何做到概要写作教学和评价的更佳平衡。

    在“设计高质量的课堂评价:知识能力目标与评价方法之匹配”专题工作坊中,主持人林敦来副教授介绍了语言评价中常见的评价方法,定义了知识能力目标类型,邀请与会者基于日常积累的经验给这些评价方法与知识能力目标类型之间的契合度评分并进行讨论,让与会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评价方法与知识目标类型之间的匹配度,并对日常课堂评价提出了建议。本次在会场进行300余人的工作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现场反响热烈,老师们表示这是提升教师测评素养的有效方式,具有创新性和实战性。

    在专题研讨中,周红及一线英语教师团队以“有的放矢,促进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基于诊断测评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为题作了精彩发言。这支团队以“优诊学”系统(高中生英语成长诊断学习系统)为工具,以高中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在线诊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实施补救——稳步提高”的诊学模式,在四所高中实验校对听力、阅读、写作和语言知识运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诊断测评的教学改进。涉及的微技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来自高中英语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通过运用科学的诊断测评工具,老师们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语言能力。

    顾永琦教授在题为“诊断学习策略,促进差异教学”的主旨发言中,认为形成性评估应该是一个明确目标、收集数据、形成反馈、再采取行动的循环。他介绍了诊断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的异同,并指出在诊断语言知识之后,还需进行学习策略的诊断,再反馈与对症下药。通过组织相应的语言学习任务与策略学习任务,双管齐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晓燕教授结合实际案例,聚焦学生现有的语言行为表现和潜在原因,讨论了教师怎样运用PCK框架的四要素(即语言材料、教学目标、学生困难和教与学方法)去调整日后的课堂教学,以便切实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陈新忠老师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讨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他特别强调教学中要积极开展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成,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学。

    罗少茜教授梳理了评价的目的、定义、类型、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比较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与形成性评估的异同,重点介绍了学生成长档案袋这种形成性评估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并具体讲解了阅读与写作档案袋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葛炳芳老师为一线教师应如何做好平时的阅读教学提出实际的建议和方法指导。他在发言中介绍了浙江省英语高考改革中阅读测试改革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强调教师应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读写微技能,还要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基于“综合视野”改进课堂教学。

    在接下来的大会研讨环节,参会老师踊跃提问,与专家们积极互动,提问内容既涉及理论层面的形成性评价的信效度问题,又涉及实践层面的大班教学中的评价困难。现场专家深入浅出、耐心细致地为老师们答疑解惑。老师们表示十分珍惜每一次与专家交流的机会,迫切需要在实践与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会议闭幕式上,武尊民教授在总结发言中真诚感谢了国内外前来参会的学者和老师们,祝愿与会嘉宾在本次会议上有所收获、满载而归。大会组委会和基金委员会还向为中国基础教育测评研究基金的成立作出了贡献的优秀课题指导专家和优秀课题团队颁发了奖项,感谢和表彰执行专家们及课题组教师在测评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测试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与评价的方式也对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对外语教育领域的测试与评价越来越重视,无论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开发、中国外语测评体系的建设、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制,还是高考外语科目的持续深化改革,以及课程标准的修订,都反映出教育界对外语测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日益重视和大力投入。与此同时,如何优化测评体系、提高教师测评素养、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首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会议主题鲜明,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资深教研员和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发言和分享,专家学者的理论高度、教研员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桥梁作用以及深耕一线的英语教师对诊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使会议内容兼具权威性、广泛性、学术性以及实践性,为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推动了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深层互动。参会者纷纷表示这是一场难得的学术盛宴,希望明年能继续参会。

    (李加义)